我国古典文学中服饰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诗、辞、歌、赋、小说、散文等不同的形式,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当地人们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既具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性价值。文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服饰生产是古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文人墨客将他们所看到的各种服饰作为题材写入他们的文学作品,以鲜活的形象反映服饰多姿多彩的画面,亦是很自然的。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服饰内容的篇幅甚为繁多,而且从服饰原料生产到纺纱织布,从纺车到织机,从染色到后整理,从织品到纹样,应有尽有,不可枚举。
文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文学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服饰生产对中华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之大,从与它有关的文字在汉语词汇中出现的次数可以看出梗概。在文字形成时期,文字往往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而增加。以丝质服饰为例,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字有一百多个。在汉代《说文解字》中以“糸”为偏旁的字有二百六十七个,以“巾”为偏旁的字有七十五个,以“衣”为偏旁的字有一百二十多个。在南北朝《玉篇》中,收录与“糸”相关的糸、丝、素、索等七部,共计四百余字。而到宋本《玉篇》中,则收“糸”部计四百五十九字,“巾”部一百七十二字,“衣”部二百九十四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仅“糸”部就收有约八百三十字,又较宋代增加了很多。实际上长期的服饰生产实践,不但产生了这些繁多的“糸”“巾”“衣”旁文字,还衍生出大量与之有关的词汇和成语,例如,形容好上加好的“锦上添花”,比喻前途光辉灿烂的“锦绣前程”,形容王公显贵华丽服饰的“黼衣方领”,比喻所穿服装非常庄重和漂亮的“峨冠博带”与“衣冠楚楚”,形容贫妇装束的“青裙缟袂”等。
《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其中“乃服”篇和“彰施”篇是讲与服饰生产相关的技术,提到的具体服饰面料生产技术的有龙袍、倭缎、布衣、枲著、夏服、裘、褐、毡等。里面的文字虽不以文学性著称,但其字里行间,特别是序言语句,文采飞扬,佳句迭出,彰显出的文化底蕴,表达的思想意境,丝毫不逊于任何文学作品。
相关标签:服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