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质朴的蜡染制品
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染出的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传统的蜡染方法是先把蜜蜡加温熔化,再用三四寸的竹笔或铜片制成的蜡刀,蘸上蜡液在平整光洁的织物上绘出各种图案。待蜡冷凝后,将织物放在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沸水煮去蜡质。
这样,有蜡的地方,蜡防止了染液的浸入而未上色,在周围已染色彩的衬托下,呈现出白色花卉图案。由于蜡凝结后的收缩以及织物的皱褶,蜡膜上往往会产生许多裂痕,入染后,色料渗入裂缝,成品花纹就出现了一丝丝不规则的色纹,形成蜡染制品独特的装饰效果
关于蜡染的发明,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传有一首《蜡染歌》,叙述着有关蜡染起源的传说故事。据传说,有一个聪颖美貌的苗族姑娘不满足于身上衣着的单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逐件衣物采用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是,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总是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看到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而久久发愣,这一美景使其在沉思中昏昏入睡。在朦胧的睡梦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她在花园中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待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一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从身上飞走,并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相当难看。
于是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有靛蓝的染桶中,想把衣裙重新染一次,试图把蜡迹覆盖掉。染完后,又把衣裙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从沸水中取出衣裙时,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她受此启发,立即找来蜂蜡,将其加热熔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把它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再用沸水溶掉蜂蜡,最终在布面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白花,蜡染由此便出现了。
此故事说明蜡染技艺的发明,是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的,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蜡染技艺是基于人们对衣着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也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虽然如此,但由于西南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域广袤、民族多元化,因此形成了今天的不同形式与不同风格的蜡染艺术。按照蜡染的艺术风格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织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和文山型等数种。
在印染的发展史中,蜡染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在染色过程中所形成的美轮美奂的“冰裂纹”。这种纹路犹如人的指纹一样,绝不相同,展现出变幻莫测、清新自然的美感,大大提升了蜡染的艺术价值。除此以外,蜡染的文化价值也是很明显的。
蜡染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与它传承下来的传统图案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密切相关。这些传统图案,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出自天真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变化,具有巨大的神韵和魅力。
既有各种几何图形,又有不同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多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或是美丽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这也是蜡染制品一直流行不衰的真正原因,因为它那简练概括的造型,单纯明朗的色彩,夸张变形的装饰纹样,契合了现代文明的审美要求和现代时尚文化生活的需要。
相关标签:服装面料印染